当前位置: 首页 -> 代表工作 -> 履职动态

代表风采录|深耕地方文史 写好“履职答卷”

——记清镇市卫城镇人大代表、清镇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莫之贵

信息编辑:田一郦 信息来源:贵阳日报 发布日期:2025-01-09 10:05 浏览量:0次 视力保护色:

编史修志,引领文化寻根;以史育人,传承红色记忆;履职尽责,代言群众心声……近年来,清镇市卫城镇第八届人大代表、清镇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莫之贵深入基层倾听民意,用心守护红色文化、用情助推家乡发展,展现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。

编史修志 引领文化寻根

“克乃是彝语的音译,意为深深的山口。”12月10日,走进卫城镇人大代表联络站,71岁的莫之贵正伏案疾书,桌面上整齐摆放着《克乃村志》手稿,字迹工整、遒劲有力。

盛世修志,志载盛世。“村志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顾,更是激励后人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。通过村志,让年轻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,明白自己是谁,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。同时也打开一扇窗,展示克乃村独特的魅力和发展成果,文化的根扎得越深,村庄的未来就会更加枝繁叶茂。”莫之贵边说边翻动手稿,其中详细记载了克乃村的家风家训、民俗节日等故事。

在编纂这本村志的过程中,莫之贵遇到了不少挑战。由于村级的志书较少,他不断学习借鉴、反复调整。“有了资料仍要求证。”利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,他深入田间地头、走访老屋古巷,与村民们促膝长谈,力求将克乃村的历史风貌、民俗风情等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。

在编纂志书的过程中,莫之贵带领年轻人共同参与,培养新生力量。“如果一个村有一个写志书的年轻人,整个卫城镇就能培养出一支20人的年轻队伍。”

以史育人 传承红色记忆

“红色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灯塔。”莫之贵表示,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,是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不竭源泉。为了讲好这些故事,他组织文学社团、红色文化研究会,深入挖掘清镇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,让红色记忆在这片热土上重新焕发光彩。

在他的推动下,文化长征贵州清镇研学基地应运而生,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教育资源,让人们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先烈事迹背后的精神。

莫之贵还组织成立红色文化宣讲团,走进学校、社区、乡村,用生动的故事和史料,向群众、师生讲述清镇的红色历史。

如今,莫之贵已开展国防教育、家风家教、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近百次,进校宣讲数十场,覆盖师生5000余人。

履职尽责 代言群众心声

对家住克乃村上公告组51号的村民杨国英来说,2023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家里的自来水供水问题得到解决。

从喝水难到有水喝、再到喝好水,一连串的变化发生在几个月时间里。“多亏莫代表帮我们反映情况,以后用水再也不用紧巴巴的了。”说话间,杨国英拧开水龙头,清澈的自来水从水管里流出。

回忆起过去挑水吃的日子,杨国英感慨万千。由于地势高且起伏多,她家一直无法接入集中供水管道,只能进行分散供水,不少时候需要依靠附近的一口老旧水井。但该水井常遇无水可用的情况。“每次都要挑两大桶走上半小时。”杨国英说,她时常一天要挑6次水才能勉强满足家里的日常用水需求。而像杨国英家这样,因地势高导致用水紧张的村民占全村8%。

了解该情况后,莫之贵决定为大家争取更好的用水条件。2023年,莫之贵等人大代表以建议的形式积极反映群众用水难问题,解决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。同年,供水公司克服重重困难,沿着曲折的山路铺设了管道。

如今,杨国英家的用水问题得到解决,充足的自来水还成为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“过去由于缺水,只能养两头猪,现在供水稳定,今年已经养了100多头猪。”杨国英高兴地说。

上一篇

下一篇